科普知识

大拜年(春节习俗趣谈)

admin

正月初一的主要活动是大拜年,过去拜年特别热闹。黎明机枪火炮似的爆竹声把人们从五彩的梦中惊醒,赶紧起床,穿上节日新装,就开始晚辈给长辈拜年,一边祝福一边跪地磕头,现在跪拜的少了,多是鞠躬。接着老人就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。早饭后出去拜年,先拜宗亲近邻,由近及远,亲戚朋友,同学同事,师长领导,凡是熟人尽量拜到。关系一般的,点到为止,特殊的,就要坐一会儿,边谈边磕瓜子,抽烟喝茶,甚至要打上几圈牌。拜年的人们,自愿组合,成年人一班,小伙子一般,姑娘媳妇一班,成群结队,你来我往,传流不息,真是一大景观。至于机关团体多是先团拜再分散。初一拜不到的初二到十五还可以再拜,往往客气地说“给您拜个晚年了”。近来,原来的拜年形式大有改变,不再都入门到户,而是打电话,发短信,寄贺卡,网上聊天了。虽不如以前轰轰烈烈,却可以大大减少奔走之劳和接待之繁,更加文明健康了。
古时候有拜年和贺年之分,拜年是向长辈叩拜,祝长辈平安长寿;贺年是平辈之间互相道贺,祝福新年发财,吉祥如意。后来拜与贺混用,分不清界限了。为什么要拜贺呢?这恐怕要追踪到驱赶怪兽“年”的传说。当年因用爆竹驱赶怪兽成功,天亮以后人们兴高采烈地涌向街头,喜气洋洋地互相祝贺,年年如此,形成风习。后来祝贺的内容逐渐扩展,又加上了平安,吉祥,健康,长寿,发财,兴旺,步步登高,事事如意等等。另有一说,李世民的文臣武将,在征战时期齐心协力,团结得似铁桶一般,但成功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却争名夺利,互不服气,当年的战友兄弟往往反目成仇。李世民不愧一代明君,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缓和朝臣之间的关系。下令朝臣互相拜年就是措施之一。他规定过年期间大小官员必须互相登门拜贺,并且见面必须说对方的优点,祝对方好运,不准说别人的坏话。不愉快的事情让它随着旧年一起过去,大家彼此鼓励向前看。这样做,果然有效,后来慢慢传入民间,相演成俗。宋元明清,拜年的队伍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。
拜年的方式也有变化,先是上层士大夫或因亲朋熟人太多,不能遍访,或因养尊处优,放不下架子,又不能失礼,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,派仆人带着自己的名片送到各家。名片上除签名外,还有些祝贺的话,叫“飞贴”。大户人家也不愿多受打扰,便在门前挂一红纸袋,上写“接福”,以放飞贴之用。明代诗人,书法家,画家文征明在《贺年》诗中不无自嘲地写道:“不求见面唯通谒,名纸朝来满蔽卢。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憎嫌简不嫌虚。”这里“谒”和“名纸”都指名片。诗中表现了过年互送名片之风的盛行,也嘲讽了世人宁愿送出和收到明明是虚情假意的名片,也不愿俭省掉这道程序以及自己也不能脱俗的心态。虚情假意该嘲讽,但真情实意的名片不该一起否定。名片传情代替登门道贺无论如何是一个进步。现在不是更进步了吗?名片也大不送了,打电话,发短讯或网上互拜已蔚然成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