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知识

三月三的壮乡歌节

admin

三月三歌节,也叫三月三歌圩(xu),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,黎,苗,瑶,侗,白等民族也有此节。各族歌节大同小异,以壮族为例,就可见一般了。

三月三的壮乡,家家户户都用枫叶红蓝草等煮成红,黄,蓝,紫,白五色糯米饭,还要煮鸡蛋上色做成彩蛋。在村口寨外的空地上用竹竿布料搭建歌棚,棚里桌案上摆着五色饭等供品,祭祀“歌仙”,棚下设座,以招待外村寨来的男女歌手们。姑娘小伙子们围着歌棚唱山歌,有唱有和,此起彼落。男女老少聚拢在四周,一边听歌一边指指点点,品歌又评人,气氛活跃又热烈。这是“大集体”,还有“小自由”,三五一伙,七八一帮,姑娘小伙打着花伞,戴着篾帽,或弹三弦,或吹树叶,男女对唱,指物编词,即兴放歌,比歌词,比音韵,更比谁的歌儿多。选定了意中人之后,便一双双,一对对离开会场,或到小河边,或到山坡上,或到花丛间,或到绿林里单独对歌去了。一问一答,歌词更有针对性,由互相试探到表述爱慕再到山盟海誓,层层深入曲径通幽,这里摘录几段。“

1,男 : 二三月里花烂漫,我随众人去游玩,来到河边到处转,见到桃花不回还。女 : 二三月里花开放,我与姐妹来游春,河边桃花多娇艳,花开单等赏花人。

2,男 :哥哥这边走又停,想飞不能迈步难,想飞翅膀展不开,想走频频回头看。女 :妹妹心里好迷茫,难飞难走几徘徊,飞了恐怕别人怪,走了怕失哥的爱。

3,男:阿妹好比清河水,我是水上一条船,船儿永远顺水行,一百年也不靠岸。女:阿哥好比明月亮,我是月边一颗星。星儿紧紧靠明月,地老天荒不分离。

每四句歌词中,一二四句的后面都有反复的歌调“嗨,嘹嘹罗。

歌圩又分日歌圩和夜歌圩。日歌圩在村寨外进行,主要是对歌定情,如上所述;夜歌圩在村寨里进行,多是结帮成群唱生产歌,季节歌,盘王歌等。歌节也离不开舞蹈,情动于中而形于外,就要生发感叹,古人说“感叹之不足则歌咏之,歌咏之不足,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也”。壮族歌节中的舞蹈自唐有之,唐有春堂舞,宋以后有扁担舞,采茶舞,捞虾舞,春牛舞,清朝出现了集民歌,音乐,舞蹈,杂耍而成的综合艺术——壮戏。现在的壮乡歌节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。此外还有抛绣球和碰彩蛋两种活动颇有情趣。抛绣球,是姑娘把绣球抛给小伙,若小伙也看中了姑娘,就在绣球上拴上礼物再抛还女方,就成了。碰彩蛋,是小伙拿着自己的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,若姑娘中意小伙,就露出半个彩蛋让小伙碰,若不中意,就紧紧握住自己的彩蛋躲开。对山歌,抛绣球,碰彩蛋,都围绕着一个永恒的主题——爱情,所以有人称三月三歌节为“风流节”。

三月三歌节的来历,众说不一,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与刘三姐有关。传说,唐朝时,壮族农家少女刘三姐自幼聪明伶俐,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。她看到山水草木鸟兽等物,都能立即编出歌词唱出来,曲调清脆圆润嘹亮。她爱歌成癖,家中唱,田间唱,河边唱,山上唱,白天唱,晚上唱,独唱,教唱,带领大家一起唱。歌如泉涌,歌唱劳动和爱情,揭露嘲讽恶霸财主的累累罪行。她不顾家人的百般劝阻,不顾坏人的威逼利诱,坚持用歌声和“莫怀仁”们作斗争。恶霸财主设计暗害她,一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,刘三姐上山砍柴,狗腿子割断了山崖上的藤条,刘三姐坠崖身亡。也有人说刘三姐没有死,骑着白鹤飞到天上去了。因刘三姐开创了壮族人民唱山歌的风气,“如今广西歌成海,都是三姐亲口传”。后人十分敬仰她,称她为“歌仙”,并在广西各地建起了刘三姐庙,每逢三月三歌节,都在歌棚中祭祀“歌仙”,有些地方还抬着刘三姐的塑像游行。每有新的歌集问世,必先捧一本恭恭敬敬地放在刘三姐神像前。六十年代初,电影,《刘三姐》放映,一下子轰动全国迅速流传到东南亚各地,四十多年过去了,黄婉秋塑造的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仍然活灵活现,深入人心。现在到广西旅游,许多地方还都有当年刘三姐唱歌,对歌,斗歌的山水名胜。

壮族人民传统的三月三歌节,随着新的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变化。1984年南宁开始举办“三月三音乐舞蹈节”,1993年改为“广西国际民歌节”,1999年定为“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”。规模越来越宏大,内容越来越丰富,已经发展称为国际性的文化,经贸,旅游盛会。不过,“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”改为十一月份举行,脱离了三月三的特殊氛围,就失去了壮族三月三歌节的原汁原味,是令人遗憾的。

上一篇 清明时节话古今

下一篇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