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知识

土家人过赶年

admin

正月初一过大年,是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风俗,土家族也不例外,只是时间提前了,赶在正月初一之前过年,叫做过赶年。提前的时间大部分为一二天,也有提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,这可能是因为土家族散居在湘西,鄂西和云贵川交界处,重山阻隔,信息难通,宗族不同,习俗各异,就各地过各地的年了。那么为什么要提前过年呢?说法不一,下面选录三种。

说法一:旧时代土家人生活十分贫困,粮食接济不上,只好借债欠帐。而过年是财主催租逼债最紧急的时候,年也过不成。大家相约提前过年,以便到山上去躲债。

说法二:古时候,客王派兵攻打土家人,正值年前逼近土家村寨。土王动员大家提前过年,上山躲避来势汹汹的敌军。正月初一那天客王的队伍顺利开进了土家村寨,痛饮庆功酒并欢度春节。土王下令土家兵在鸡鸣时同时行动杀回各自的村寨,烂醉如泥的客兵或被杀,或被服。消灭了敌人,保住了家园,为了纪念此事,就岁岁提前过年了。因雄鸡啼鸣有功,所以过年不准杀鸡,这是土家人的规矩。

说法三:明朝嘉靖年间,倭寇大举进犯我东南沿海地区。皇帝从各地紧急调兵支援前线,土家人临近春节接到圣旨,速赴苏淞协剿倭寇。为不误战机,族人决定提前过年,为抗倭勇士们送行。土家军及时赶到前线,英勇善战,击溃了入侵者,荣立“东南第一功”。为让土家人世代铭记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,提前过年就成了风俗。

土家人过年很有特色。除夕夜,全家人围着火塘坐下,一边吃喝,一边听老人讲故事,守岁到天亮,第二天过大年,第三天过小年。“团年饭”一定要有红曲鱼(富富有余),甑子饭蒸肉(米粉裹坨子肉放在甑里蒸,量要多,一直吃到正月十五),大锅煮合菜(把肉丝,罗卜丝,白菜,海带,粉条,猪杂碎等煮在一起,合菜也叫贺菜,有庆贺打胜仗的意思)。土家人过年最热闹的是从正月初三开始的祭祀娱乐活动——摆手舞。

摆手舞是土家族年节最富民族特色的舞蹈,土家语叫“舍巴日”,“舍巴”即“摆手”,“日”即“做”,合起来就是“摆手做”,动宾倒置,直译为汉语是“做摆手”。一只胳膊摆动叫“单摆”,两只胳膊摆动叫“双摆”。从规模上分为“小摆手”和“大摆手”,“小摆手”每年在本氏族祠堂里举行,从正月初三开始,1——3天,以祭祀祈祷为主;“大摆手”三五年一次,在专设的“摆手堂”举行,从初三开始,7——8天,除祭祀祈祷外,还有歌舞,社交,文艺表演,体育竞赛,物资交流等。下面着重介绍一下“大摆手”的盛况。

吃过晚饭,土家人纷纷走出吊脚楼,打着灯笼,火把,披着彩锦被面,涌向“摆手堂”。“摆手堂”又叫“神堂”,是供奉土王的祠堂。堂前备有宽阔的场地,用石条铺成,中间有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。树上挂着一盏盏红灯,树下放着一面大鼓,一张铜锣。歌舞之前先祭祖,把牛头,猪头,粑粑,米酒。腊肉等供品摆在土王神位前,点燃香,烛和纸钱,在鞭炮爆响和铁铳轰鸣声中,三叩九拜,祝福祈祷以后恭恭敬敬地退出。锣鼓一响,摆手舞开始了,众人踏着锣鼓的节拍,绕着大树翩翩起舞,随着领舞人不断变换动作和队形。动作丰富多样,有表现农活的,如“挖土”“播种”“收苞谷”;有表现日常生活的,如“打蚊子”“打粑粑”“擦背”;有表现打猎的,如“赶野猪”“拖野鸡尾巴”“岩鹰展翅”;有表现战争的,如“骑马挥刀”“弯弓射箭”“冲锋陷阵”等。舞姿时而舒缓柔美,时而粗犷奔放,时而刚劲有力,节奏分明而又气韵流畅。一帮帮,一队队,人越聚越多,情趣愈来愈浓,一直跳到大天亮,甚至一连几个通宵,兴致有增无减。自始至终场上歌声不断,有独唱,对唱,领唱,合唱等。鄂西最典型的流行歌曲是《龙船调》,唱的是“十二月种瓜”,“正月里是新年呢(衣约也),瓜子才进园(罗啊也)……”一直唱到十二月,旋律婉转动听,被选进世界流行歌曲。屈原的学生宋玉对楚王说,巴人(土家人的祖先)歌曲“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(zhi)”,评价相当高,可见土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土家族过赶年,除有本族的“摆手舞”“龙船调”等娱乐活动外,还引进了汉族的戏曲,狮子,龙灯等项目,体现了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合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