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知识

饺子与汤圆(春节趣谈)

admin

过节的一大项目就是吃。春节食品丰富多彩,其中饺子与汤圆是少不了的。过年北方人多吃饺子,南方人多吃汤圆,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群的流动,二者的界限就分不清了。
先说吃饺子。
饺子是春节必备食品,年夜吃,初一吃,初三吃,初五吃,有的十五还要吃。饺子大受欢迎,除了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等物质原因外,还有许多精神内涵。如,年夜吃饺子,含有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,“饺”与“交”谐音,“子”指“子时“。还有,把各种肉、菜、作料和成馅包进皮儿里煮了吃下去,含着两层意思,一是把过去一年的七灾八难统统包起来吞下去,让它一去不复返;二是把对新一年的各种美好愿望包起来吃下去,让它存在心底,就像过生日在蛋糕前默默许愿一样。至于二者在肚子里能否分得清,靠胃肠是不行,要靠人的信念来决定。
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,那场面就热闹了。调馅的,揉面的,杆皮儿的,包的,摆放的,数数的,还有小孩子穿梭其间,说说笑笑,打趣逗闹,和乐甜美,其乐融融。包饺子有讲究,荤馅素馅,品类繁多,单说荤素搭配的三鲜馅吧,前臀尖肉沫,红根嫩酒菜,大虾肉泥,放上油盐及各种佐料,反复调拌,直到浑然一体,鲜香扑鼻。做皮儿,面要柔软而有韧劲,皮儿要又圆又薄,随杆随包,尽快下锅,放久了皮儿发硬,口味就差些。热腾腾的饺子一盘盘端上案去。咬一口,满嘴生津,若再蘸点腊八醋,就点腊八蒜,那就更加鲜美爽口了。
至于饺子的来历,有各种传说,一是纪念盘古开天辟地,结束宇宙的混沌状态。(古时饺子叫馄囤)。二是表达对来年丰收的希望,让粮食“浑然满囤”。三是纪念女娲造人。女娲捏出泥人,怕耳朵不牢,就用线穿上,线另一头咬在嘴里,所以饺子形如耳朵,内里有馅(线)。较为可信的也许是第四种: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回到故乡南阳。当时正值寒冬季节,伤寒流行,百姓贫病交加,死者甚众。张仲景凭多年的临床经验,研制出一种疗法,他搭上医棚,支起大锅,煎熬羊肉辣椒和去寒提热的草药,用面皮儿包成耳朵形状,煮熟后分给人们连汤一起吃下。从冬至那天一直吃到年除夕,成功地抵御了伤寒。从此人们冬至除夕必吃饺子来纪念这位医圣。
再说吃汤圆。汤圆又叫元宵,北方以甜味为主,南方则甜、咸、荤、素都有。为什么叫“元宵”?传说汉武帝时有个叫元宵的宫女,善做这种食物,人们就称之为元宵了。这解释有点勉强,不如就字解词更确切些。元即圆,指月圆,“宵”是夜晚,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个月圆夜,称为上元节(七月十五中元节,十月十五下元节,)元宵节也由此而来。这天仿照月亮的样子做些小食品,是极为可能的。因为是元宵节的食品,此物就叫元宵了。受欢迎的东西扩散得快,以至于除夕、初一、冬至都吃开了。到宋朝就普及到民间,已成风气。宋.周必大有一首《元宵煮沸圆子》就说明了这一点:“今昔是何昔,团圆事事同。汤官巡旧味,灶婢诧新功。星灿乌云里,珠沸浊水中。岁时编杂咏,附此说家风。”元宵叫汤圆,据说与袁世凯还有点牵连。正月十五,袁世凯出府巡视,听到街头巷尾到处都在叫卖“元——宵——”他十分气恼,心想这不是诅咒袁氏快消亡吗?回去后下了一道命令:不准再叫元宵,要叫汤圆或粉果。但这个独裁者还是在过了83天的皇帝瘾后就呜呼哀哉了。
当然,饺子与汤圆也不只是过年吃,平时各大超市都有卖,家人或亲友聚会也常常包饺子或做汤圆。这里只是闲坐无聊,说说过年的话而已。

标签: